- · 海洋通报版面费是多少[04/29]
- · 《海洋通报》投稿方式[04/29]
- · 《海洋通报》数据库收录[04/29]
- · 《海洋通报》期刊栏目设[04/29]
海洋水稻怎么来的(3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今年的情况有点特殊,副热带高压一直笼罩着很多地区。 它就像一个大覆盖物,牢牢压住空中的蒸汽,不让它升到高处,不接触冷空气,凝结成小水滴,
今年的情况有点特殊,副热带高压一直笼罩着很多地区。 它就像一个大覆盖物,牢牢压住空中的蒸汽,不让它升到高处,不接触冷空气,凝结成小水滴,就不能下雨。
因此,今年被副热带高温覆盖的地区,几乎不下雨,天空万里无云,非常干净,发生了干旱。
为什么有些地区持续干旱,有些地区却持续下雨? 比如广东!
想想副热带高压的另一个作用吧。 它不仅能锁住当地的蒸汽,还能阻止外地来的温暖潮湿的空气流动。
通常,温暖潮湿的气流可以包裹所有省份。 这些携带水蒸气的气流在遇到冷空气后,会形成降雨。 对所有省份都一样。 带雨露,没有特别的处理。 但是,在副热带高压存在的地方,像罩子一样温暖的热气不会流入。
因此,气流隐藏起来,本来应该降落在a区的水蒸气气流避开副热带高压前往b区,碰到b区的冷空气下雨了。 不过,B区本来有自己的降雨就足够了,现在A区的降雨受不了,自然成了洪水。
毕竟,是副热带高压的鬼,在哪里,在哪里都不下雨!
副热带高压是个不开眼的侠客,很喜欢“抢穷”把戏,也可以说是抢了A区的雨送到B区。 b区的雨已经够了。
干旱之后一定会有大洪水吗? 干旱之后一定会发生大洪水,洪水之后一定会发生大瘟疫。 这是一句载入史册的俗语,是祖先总结的自然规律。 虽然他们没有得到科学验证,但他们的智慧是不容置疑的。
纵观历史,实际上有很多“大旱之后一定会发生大洪水”的真实事件。 例如,1747年,正值乾隆11年,据山东潍县县志记载,当年连续8个月没有下雨,红地千里、鄂殇全境,好不容易才等到了下雨,但确实各地都发生了接连不断的暴雨、洪水。
古人对科技手段和科学一无所知,但他们知道从总结和自然中发现规律。 而他们发现的这些规律,利用现代科学也能给出合理的解释,大旱之后一定会发生大洪水就是典型的例子。
高温下,地表水分蒸发,水蒸气逐渐上升,达到一定高度后,遇到冷空气形成小水滴,形成积雨云,开始下雨,水再次回到地表。
这里需要注意的是,地球上水的总量是固定的,它一直在循环,蒸发到天上,会变成多少雨水滴落下来。 换言之,洞庭湖的水蒸发时,洞庭湖的雨水就会倾泻而下。 当然,它并不会直接回到洞庭湖,因为气流的原因,它也有可能落入其他省份。
同样,干旱地区的水分一直在蒸发,一直在蒸发,却老不下雨,水会跑到哪里去呢?
答案很简单。 被副热带高压覆盖在空中。 副热带高压被冷空气抵消的时候是水蒸气上升凝结的时候,也就是下雨的时候。
通常水分会蒸发一点,下一点,但由于副热带高压的影响,水分持续蒸发、积聚过多,副热带高压消失后,浓厚的水汽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的积雨云,原来蒸发的十几条河流,或者说蒸发的十几个湖泊都在这里
另外,此时还存在土质因干旱而破裂的问题。 此时突然面临强降雨,容易发生泥石流等附加灾害,在预防洪涝灾害的同时,也要密切关注泥石流。
最后写:
古人没有现代科技手段,但他们的智慧超群,现代科学今天才明白,其实古人在千百年前就已经总结出来了。
古人的意思是什么事都要提前做好,不提前就不会废,意思是有事要提前准备。 既然知道有可能发生洪灾,就要准备积极应对,把损失降到最低。
文章来源:《海洋通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hytbbjb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6/1175.html